2018年9月21日,“第五届市场导向的绿色低碳发展国际研讨会”在武汉举行。会议由湖北经济学院、《环境经济研究》编辑部主办,碳排放权交易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湖北经济学院低碳经济学院承办,武汉大学气候变化与能源经济研究中心、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低碳经济研究所、清华大学中国碳市场研究中心、复旦大学能源经济与战略研究中心、日本名古屋大学国际经济政策研究中心、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协办,《环境经济研究》特刊、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pecial Issue)、Cities (Special Issue)、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Special Issue)提供期刊支持。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天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湖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暨南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华北电力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河海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研究机构及政府的120多位专家学者围绕“碳市场驱动可再生能源发展”这一主题展开研讨。研讨的主要内容有:全球气候治理模式与挑战;全球气候治理主体与目标实现机制;国际贸易与碳泄露方向转移;能源革命与碳峰值研究;国际跨区碳市场及其能源经济影响;碳市场与可再生能源发展;碳市场对提高能源效率的影响;碳市场与节能减排政策协调;碳交易认证与核查方法;绿色电力证书交易;低碳社会绿化行为:理论、测量与研究。
湖北经济学院副校长陈向军教授主持开幕式。湖北经济学院校长董仕节教授致欢迎词。董仕节表示,在国家逐渐把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纳入重大的发展战略和规划,党的“十九大”提出一系列促进绿色低碳发展重要举措的背景下,政界、业界、学界的海内外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碳市场驱动可再生能源发展”主题展开研讨,既是理论研究的需要,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具有重大意义。近几年来,湖北经济学院坚持解放思想,锐意改革,不断进行体制机制创新,形成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学科建设为基础,以科学研究为支撑的高水平、动态、多元、融合和可持续的协同创新体制机制。今年又在碳排放权交易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的基础上成立了低碳经济学院,既填补了湖北省在该领域本科专业建设的空白,也逐渐成为湖北经济学院对外宣传的一张靓丽名片。
主题报告环节由日本名古屋大学薛进军教授主持。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瑞典皇家理工学院、梅拉达伦大学首席教授严晋跃,复旦大学大数据学院大数据研究院副院长、能源经济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吴力波教授,香港城市大学公共政策系终身副教授张晓玲,香港理工大学会计与金融学院教授、The Energy Journal(《能源期刊》)编辑大卫·布罗德斯多克(David Broadstock),湖北经济学院李君华教授等出席研讨会并作主题发言。
严晋跃教授在发言中通过对比瑞典与中国能源结构演变,分析两国在资源、技术、市场和投资等方面所发生的变化,总结出能源系统转型的核心,其实就是从资源能源到智慧能源的转变。严晋跃教授亦在报告中分享了国际联合实验室UNiLAB的研究成果。
吴力波通过回顾近二十年来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提出电力市场化是我国经济低碳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吴力波认为,完善市场机制,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进一步完善可再生能源电力绿色证书交易机制,推进实行可再生能源电力配额制,加快建设电力市场体系,完善市场交易规则,强化市场监管,是实现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从靠政府到靠市场的重要保障。
张晓玲发言指出,作为融合多种新趋势的突破性式技术创新,第四次工业革命技术突破的总体方向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张晓玲在报告中围绕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的低碳发展,分享了中国在迈向“绿色智能化”的范式转型的几点思考。David Broadstock在发言中总结了“绿色标签”市场前十年的发展趋势和规律。李君华在发言中针对废弃物排放、环境治理和工业活动空间布局等相关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三个分组论坛主题分别为“碳市场”“可再生能源”“环境污染”。主持人、点评人、报告人、与会者四方各抒己见,迸发出交流的火花。会议组织方为了方便各位学者投稿,指导学者们写作论文的技巧,精心安排了期刊见面会,得到与会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